
形如木棉盛开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宏牛操盘,于10月30日正式投运。这座由中建三局打造的“羊城花冠”,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级战略工程,更是一座集中建三局顶尖建造技术与管理智慧于一身的超级枢纽。其背后,是兵团作战的硬核实力与40余项黑科技的超级加持。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运。
兵团作战,6000名建设者的高效协同
面对全国最大体量的不锈钢连续焊接屋面、全国首例固定在网架结构的拉索幕墙、全国首例大跨度空腔框架梁等罕见难题,中建三局在T3航站楼的建设中展现了“国家队”的统筹力。
该项目创新采用法人管项目模式,由局层面直接成立指挥部,在不同建设阶段动态优化管理架构。通过取消工区层级,设置横向建造部与纵向专业组,形成了设计、技术、招采、协调、施工一体化的总承包管理体系,确保数百家分包单位、超6000名建设者如精密齿轮般高效协同,在1000天内高品质完成交付。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
路是这个超级工程的神经网络,巨量的材料、人员、设备、车辆在建设现场穿梭,一旦堵车,远不是疏导交通那么简单。项目秉持“以路为纲”理念,构建了“一环交通、二环堆场、三环转换”的立体物流神经网络。建设初期,团队便预演千日工期,快速铺设并多次优化施工道路,实现5次“工期0干扰”调整,保障了日均千余车次的高效调度,为这座超级工程打通了血脉。
智慧建造,数字孪生与智能管控
T3航站楼的快速建成,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智慧建造技术。
在这次建造中宏牛操盘,T3航站楼被建了两次:项目深度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实体动工前,航站楼已在数字世界里被完整构建。18万平方米的复杂曲面吊顶,通过三维扫描与装配式施工,误差控制达毫米级;机电系统经BIM一体化优化,保障了22800冷吨的庞大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施工团队在数字孪生系统中对双曲面屋面拼接等难题进行了上百次预演,使实体建设如同上演早已排练纯熟的话剧。
针对屋盖多达16万件的钢网架构件,技术团队研发出基于有源芯片的智能分拣平台,每根杆件在进场时便被植入RFID芯片,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ID,实现了从生产、编码、运输到安装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精度与效率极大提升。
T3航站楼应用了众多智慧建造技术。
T3航站楼内有着18根巨型花冠柱,单根重达600吨,造型极其复杂。技术团队首创多软件协同深化方案,自主研发弯扭构件智能建模软件,并创新采用三维扫描与虚拟预拼装技术,在数字空间中高精度模拟,将加工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最终以拼积木的方式,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复杂结构的稳定拼装。
幕墙拉索也彰显智慧。在航站楼南立面的通透幕墙,不是普通的幕墙,而是全国首例固定在网架结构上的单层单索幕墙,207根总长4300米的不锈钢拉索与玻璃幕墙呈现优美规则的几何美感。在施工过程中,这些拉索单根最大预拉力高达972千牛(约100吨),团队制定了精密张拉方案,并前瞻性地在关键部位植入18根“智慧索”,内置传感系统,为幕墙体系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与安全保障。
绿色建造,创造13个第一的人文机场
在人文方面,T3航站楼创造了13个“第一”——它是国内第一个以暖色调为主,设有全景瞭望塔、水族馆、大型花园、古树公园、植物园、骑楼文化商业街、大型公共艺术系统、旗舰卫生间、无柱办票大厅,第一个大面积使用羊毛地毯,第一个拥有五条商用跑道,第一个连续焊接着色不锈钢屋面的航站楼。这些细节从设计到建造再到运营,都彰显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T3航站楼创造了13个“第一”。
航站楼拥有全国最大体量的不锈钢连续焊接屋面,用钢量达5万吨,焊缝多达35万道。项目投入超600名持证焊工,开发焊缝管理程序,实行100%验收检测,并引入连续自动焊机,最终铸就了31.19万平方米线条柔美、坚固耐用的超级屋面。
在“羊城花冠”造型里,T3航站楼还藏满了灵动的绿建巧思。7.2万平方米玻璃幕墙搭配超5000平方米天窗,既能滤去强光直射的燥热,又能让晨光温柔洒满室内,省下大量照明能耗。70%的绿色建材实打实筑牢根基,兼具保温、防水、降噪功能的金属屋面,再适配广州气候做足细节设计,让航站楼冬暖夏凉,后期运维也更省心节能。
从北京大兴机场到广州白云T3,中建三局再次以领航者之姿,展示了中国建造的智慧与力量。这座匠心铸就的“羊城花冠”,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个智能、绿色、人文融合的未来城市单元,正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展翅高飞。
文 | 周亚君
图 | 石建华
通讯员 | 蒋添钰 陈慧敏
编辑 | 曾晓泳 梁巧红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